收割机对牧草进行粉碎作业。(芦俊文 摄)
忻城县红水河风光。(张友豪 摄)
忻城县欧洞林场的护林员黄守献对林场进行管护。(张友豪 摄)
“门前有条红水河,如今绿带荡绿波;绿水青山生态美,群众过上好生活,好生活,咿呀呦,咿呀也……”“两山”发展理念被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群众以山歌的形式广为传唱。
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是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选定示范点之一。在“两山”实践中,忻城县从“资源索取式”老路向“生态回馈式”新路转变,创新实施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点石成金”石漠化综合治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和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产业融合发展等一批具有忻城特色的发展模式及经验,让“红水”变成“绿水”,让“石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忻城县统筹各类资金,投入2.67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退耕还林与土地整治结合、生态种养与发展经济林果结合、水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产业结合等方式,持续发展壮大金银花、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系统修复和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2023年,忻城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红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得很好,不仅有赏心悦目的美景,还给我们学校团建提供了好去处。”红渡镇红水河段微风阵阵,来宾市金秋实验学校的教学组在前往红渡镇六蝶村黑山屯鱼乐园休闲农庄的游船上谈天说笑。
红渡镇以流域治理为主要手段,充分挖掘乐滩水电站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如今,红水河沿岸草木茂盛、山峦层叠,蓝必贤经营的鱼乐园休闲农庄便坐落于此。在农庄,顾客不但能吃到正宗的本地菜,还能坐船游览红水河,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2016年,蓝必贤带着兄弟姐妹办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火。“河水从浑浊到清澈,我是见证者,亦是守护者,现在红水河美如‘小三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蓝必贤说,2023年鱼乐园农庄接待游客2万人次,全年营业收入达五六十万元。
走进思练镇练江村,青绿的牧草生长旺盛,在山脚连成一片。思练镇练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覃铭介绍,2018年“南方牛都”“澳湖羊”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思练镇落地生根,推动了育肥牛、育肥羊产业的延伸,他瞄准牧草种植加工这一项目,租下村里700余亩撂荒土地,种植牧草的同时盘活了闲置土地,为租户带来稳定收入。2021年至2023年,覃铭的牧草加工厂共加工牧草1万余吨,营业额超过250万元。加工后的牧草饲料除销往本地及周边地区外,还远销云南、贵州等地。
“我现在除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牧草外,还办起养殖场。”覃铭说,养殖场存牛20多头,带动12名村民就业,每人每天可拿到150元工资。除去各项成本,年均纯收入40万元至50万元。
种植牧草、收购牧草、加工牧草、销售牧草的“种草养牛羊”模式,开辟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在覃铭的带动下,忻城县内的牧草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而良好生态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守护。在忻城县欧洞乡大山深处,护林员黄守献将这份事业坚持了35年。他与青山为伍、与林海为伴,用青春和汗水浇筑出一座守护青山林海的钢铁长城。
1989年,年仅20岁的黄守献投身欧洞林场,岁月如梭,曾经的朝气青年已白发渐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一棵棵小树苗正成长为参天大树。
目前,欧洞林场总面积7.1万亩,主要由古蓬松构成,全部靠护林员划片管护。
“能够为国家守护这片青山绿水,是每一位护林员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黄守献的故事,是无数护林员的缩影,他们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呵护绿水青山。
“我们依托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的优势,坚持‘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桑则桑’的发展思路,持续培育壮大糯玉米、桑蚕、金银花、牛羊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忻城县委书记韦猛表示。(蓝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