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迅”应“汛”全力抢险救援——广西玉林防汛救灾一线见闻-新华网
新华网 > 广西 > 正文
2023 09/13 08:38:29
来源:新华网

以“迅”应“汛”全力抢险救援——广西玉林防汛救灾一线见闻

字体:

  持续强降雨多地突破历史极值、水位上涨险情不断……连日来,受“海葵”减弱后的残涡西移影响,广西玉林市遭遇严重洪涝、地质灾害。记者在玉林防汛救灾一线看到,各级党委政府提前部署、以“迅”应“汛”,党员干部连夜巡查、转移群众,各方力量协力救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响应接连升级抗灾持续加力

  9月9日8时至12日8时,玉林市累计降雨量超过400毫米的有15个测站,超过250毫米的有63个测站,最大降雨量超过500毫米,10多条河流出现超警水位,七个县(市、区)发生洪涝灾害,博白县、陆川县、福绵区发生地质灾害。

  与之相应的是不断升级的防汛应急响应:9月8日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0日提升为三级,11日2时提升为二级,11日9时又提升为一级。

9月11日,在博白县水鸣镇龙利村黎山屯,洪水淹没道路。新华社记者聂新宇 摄

  “我在这里生活40多年了,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雨,凌晨雨水漫到家里。”博白县水鸣镇龙利村黎山屯村民黎春富说,村里提前通知大家注意安全,他把家电搬到了二楼。

  水鸣镇镇长冼秀斌说,镇上18个村(社区)均有不同程度受灾。自发布防汛预警以来,挂村领导、政府干部联合村两委干部全员出动,开展巡查排查工作,配合救援人员迅速转移受困群众。

  “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转移群众,将孤寡老人转移到村委等安全区域,动员受灾群众就近到亲朋好友的安全房住下。安排值班干部到危险区域驻守值守,确保群众不回流。”冼秀斌说,他们还在安置点准备被褥、应急床等用品,除了提供生活物资,村两委干部还持续做好群众情绪安抚工作。

  为确保安全度汛,玉林市提前部署,9月8日以来连续召开全市防御工作会议8次,确保责任落实落细。玉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还组织10个工作督导组赶赴各县(市、区)开展防汛工作督导检查工作,督导指导各县(市、区)有力有序开展强降雨防御工作。

  在福绵区石和镇政府,记者看到了一张全镇切坡建房的排查表,上面详细记录了全镇127户切坡建房农户的信息。“哪些房屋有隐患、哪些户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都有一张‘账’。”石和镇党委书记吕玉连说,11日凌晨,雨情加大,镇村干部连夜逐户敲门组织群众转移。

  暴雨中“逆行”应对险情

  “排水管出现管涌,堤坝正被雨水冲刷!”11日早,福绵区成均镇古城村堰塘维护人员宁毓瑶发现堰塘出现险情后立即上报。堰塘下游就是上百亩的农田和大量房屋,一旦溃坝将造成严重损失。

  危急时刻,镇村干部三四十人立即赶到现场,从村委扛来几十个应急沙袋,冒雨封堵漏水口。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缺口终于被堵上。市区领导和水利专家随后也赶到现场,指导做好应急防护工作。

  道路中断、电线杆倒塌、农户被水围困……面对各类险情,当地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在暴雨中“逆行”,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1日凌晨,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陆川县沙湖镇新街村多处出现不同程度塌方,危及群众安全。沙湖镇干部连夜对周围群众进行紧急转移,当晚把16人妥善安排到村委会等安全地带;在博白县博白镇茂江村,多个农户被洪水围困,县消防、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迅速集结,与镇村干部一起全力救助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共营救被困群众20多人。

  截至目前,据初步统计,玉林市防汛指挥部有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共出动1712名人员以及329辆车、59艘舟艇,前往灾区救援,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紧急避险转移15000多人,紧急转移安置4600多人。

  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

  一边是电力工作人员正在抢修被树木压倒的高压电线,另一边群众正在田里用瓢舀水,清洗沾满污泥的禾苗……12日上午,在福绵区成均镇二冲村,各方力量正在抓紧抢修和恢复生产。

在福绵区成均镇二冲村,电力工作人员正在抢修电路。新华社记者向志强 摄

  记者在玉林各地看到,虽然雨势已减弱,但干部群众仍未停歇,各项灾后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博白县浪平镇是此次受灾较重的乡镇之一。记者12日上午驱车走进浪平镇六山村,一路上看到多处塌方,大型器械正在进行清障工作。“我们村大大小小的滑坡和塌方有100多处,目前正陆续恢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群说。

  在陆川县,强降雨造成3700多户用户用电受到影响。9月11日晚雨势暂缓,南方电网广西玉林陆川供电局抓住抢修窗口期,组织抢修队伍连夜抢修复电,争取以最短时间恢复供电。截至12日上午8时,受此次强降雨影响的用户已基本恢复供电。

  随着雨势减弱,越来越多的干部从抢险救援转身投入到灾后重建。玉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市里将继续紧盯降雨带来的后续影响,全力抓好灾后重建和生产恢复工作,抓紧组织修复被损毁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记者向志强、聂新宇、黄庆刚、杨驰)

【纠错】 【责任编辑:周敏】